本报记者 李未来 两会报道
我国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秸秆、畜禽粪便、农业残膜,每年产生较大的碳排放及甲烷排放量。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出台方案,降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提升农田土壤固碳能力,我国在推动农业有机废弃物还田实现减污降碳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技术推广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碳减排效果评估体系缺失、资金投入方式不符合市场需求等。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王红玲提出关于“推动农业有机废弃物生产有机肥还田,助力农村降碳减污协同增效”的建议。一方面,她认为应该建立科学完善的农业碳减排评估体系,另外她提议建立稳定可持续的碳金融支持与激励机制。
农业降碳减污任务艰巨
当前,我国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滞后与降碳减污需求之间的矛盾已进入关键攻坚期。农业生产带来秸秆、畜禽粪便及农用残膜,畜禽粪污直排使流域氨氮负荷增加,残膜残留导致部分耕地理化性质劣化。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和《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实施方案》,聚焦资源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及产业生态化,细化18项重点任务,推动技术应用、补贴政策创新和绿色信贷支持。这些措施有利于降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提升农田土壤固碳能力。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农业土壤固碳潜力每年可达2亿-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我国通过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等措施,使得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年均增长0.1%—0.3%,部分黑土地保护项目区甚至达到0.5%以上。在稻田甲烷减排方面,我国研发的气候智慧型技术体系(如节水灌溉、秸秆快腐技术)使水稻种植区甲烷排放强度降低20%—30%。
创新碳金融产品
尽管我国在推动农业有机废弃物还田实现减污降碳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这一技术的推广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如碳减排效果评估体系缺失、资金投入方式不符合市场需求等。
王红玲提出了两方面的建议:包括建立科学完善的农业碳减排评估体系和建立稳定可持续的碳金融支持与激励机制。
“一是加强原材料监管和溯源机制建设。二是统一碳减排评估标准和方法,推动政策工具箱完善。三是加强土壤普查碳减排效益评估。”王红玲表示,结合土壤普查,开展有机肥还田技术的协同效益评估。
碳金融和激励机制方面,王红玲细化了四条方案:一是创新碳金融产品,强化政府信用担保与市场化流通。以有机肥还田碳减排量为标的,开发可交易的碳金融产品。二是优化财政补贴机制,聚焦碳市场联动与收益反哺。推行动态补贴政策,将补贴额度与有机质提升量、碳减排量等指标挂钩,建立与碳市场联动的调整机制。三是衔接碳交易市场,深化碳积分抵扣与普惠机制。加快制定农业碳汇项目方法学,简化碳减排量核算与交易流程,推动有机肥还田项目纳入全国碳市场交易体系。四是强化政策协同,推动碳金融机制全面落地。加强农业、财政、生态环境等部门的协同联动,制定农业碳金融专项政策,明确碳减排量核算、交易和收益分配规则。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